2023年4月20日健康講堂第一期《十面“霾”伏——我們該何去何從?》順利開展,圓滿結束,本次講堂我們有幸邀請到了複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2021級碩士生、優秀講師薛淑蕙老師,她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大氣化學,氣溶膠源解析。此次講堂旨在加深學生們對大氣污染的認識,正确掌握霧霾防護的知識,保護自身健康;鼓勵同學們積極參與到大氣治理、環境保護中去。
活動伊始,薛淑蕙老師從今日上海實時空氣質量狀況出發向我們介紹了空氣寶寶,從而引出空氣質量指數及其對健康的影響和建議采取的措施。此外薛淑蕙老師還向我們推薦了兩個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網站。
課堂中,薛淑蕙老師以“倫敦硫酸煙霧”“洛杉矶光化學煙霧”等曆史重大空氣污染事件切入,從社會的環境議題引入到居民的身心健康發展,向我們說明了大氣污染的嚴重危害。薛淑蕙老師以複合型大氣污染的演化過程為視角,詳細分析了大氣污染的形成原因,包括超強污染排放、不利氣象條件和大氣強氧化性,并對二次污染形成中“排放—氣象—化學”做了定量解析。講師進一步結合北京和倫敦不同的地理位置為同學們分析比較了不同地區霧霾形成的不同原因和成分差異,并基于京津冀地區的特殊位置為同學們講解了北京地區針對大氣污染采取的治理對策。
黨的十八大以來,随着科技不斷發展以及近年來對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中國大氣污染治理成效顯著,大氣顆粒物污染明顯改善。但大氣污染治理,道阻且長,始終不能掉以輕心。中國正經曆着有史以來時間最短、幅度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大氣污染控制工程,面臨着諸多科學、技術和政策的挑戰,需要進一步加強法制建設、逐步優化能源結構、建設完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體系。空氣質量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是民生最基本需求。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态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因此薛淑蕙老師鼓勵大家提高意識,努力學習,為打好藍天保衛戰,建設生态文明而不懈奮鬥。
薛淑蕙老師1小時精彩的健康講堂内容豐富充實,引發了同學們對大氣污染問題熱烈的讨論和思考,收獲良多,下面來看看大家的感受吧~